4月14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公募基金行業文化建設自律公約》(以下簡稱《公約》),要求行業牢記初心使命,切實服務實體經濟和國家戰略,更好滿足居民財富管理需求,共同踐行和營造風清氣正的行業生態。
全體公募基金管理人以及部分銷售、托管機構,共計170余家會員單位在《公約》上聯合蓋章。事實上,目前已有百余家基金公司成立了文化建設小組,有近百家基金公司確定了行業文化建設總方案,不少公司還設立了專項經費用于行業文化建設。
形成強大行業文化自律合力
當前公募基金已邁入高質量發展新征程。黨的二十大對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作出重大戰略部署;注冊制改革推動資本市場系統性變革,借助強化金融產品體系,以融資端的改革為切入口逐步推進資本市場投資端改革,形成投融資功能良性循環的生態。在此背景下,行業更加需要建設符合新征程要求的現代基金行業文化。
《公約》共10條,分別從黨的領導、初心使命、守法合規、信義義務、長期主義、廉潔從業、立德修身、作風端正、言論得當、公司管理等十個方面作出規范:一是堅守“初心”,擁護黨的領導,強化使命擔當;二是恪守“底線”,堅持守法合規,踐行信義義務;三是針對少數從業人員謀取不正當利益、奢靡炫富、生活作風不正、言論失當等重點問題,明確彰顯監管、自律態度;四是強化行業機構人員、薪酬管理的主體責任,《公約》旨在引導行業機構與廣大基金從業人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事業觀、職業觀,堅定推進行業實現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發展。
全體公募基金管理人以及部分銷售、托管機構,共計170余家會員單位在《公約》上聯合蓋章,共同倡議行業機構及從業人員自覺遵守《公約》,以實際行動踐行“合規、誠信、專業、穩健”的文化理念,牢記服務實體經濟、國家戰略以及居民財富管理需求的初心使命,提高執業能力,恪守職業道德,切實肩負起新征程賦予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
中基協表示,下一步,將在《公約》基礎上,持續完善和優化公募基金機構及人員相關自律規則體系,同時依托中基協理監事會、各委員會,加強聯動,層層輻射,把行業文化和職業道德的自律要求傳導至行業全部機構和從業人員,切實形成強大的行業文化自律合力。
行業機構在行動
從2019年提出“合規、誠信、專業、穩健”的行業文化理念起,以公募基金為代表的資產管理機構在硬實力日益增強的同時,不斷提高文化軟實力,在服務實體經濟、投資者教育、廉潔從業建設、履行社會責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通過四年來的努力,文化建設已逐步成為基金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合規、誠信、專業、穩健”的文化理念在行業生根發芽并形成共識。
中基協數據顯示,目前,已有104家基金公司成立了文化建設小組。其中,于2019年之后成立文化建設小組的基金管理公司約占90%,小組負責人所在部門多集中于總經理辦公室、公司管理層、稽核部與黨支部,小組成員人數平均約為10人。93家基金公司表明自身已經確定了行業文化建設總方案,其中89家基金管理公司在2019年之后確定了方案。
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了解到,不少行業機構持續深化落實行業文化,通過多種方式將之“外化于行、內化于心”,轉化成為企業文化。
建信基金表示,在對人才的考核激勵上,建信基金致力于建立長周期的考核評價體系。在選人、用人和育人方面,注重德才兼備、以德為先。重視對人才的能力素質、社會責任感、企業忠誠度和誠信意識的綜合考量,建設職業道德素質和專業能力并重的員工隊伍。在抓職業操守上,注重顯性和隱性的文化引導“兩手抓”,同時注重發揮先鋒榜樣的作用。在顯性文化引導方面,公司四處可見企業文化理念海報、文化手冊、宣傳視頻;在隱性文化引導方面,公司考核體系中加入企業文化的因子和權重,日常培訓和團隊建設中滲透和融入企業文化的內容,讓公司管理者和優秀員工言傳身教,引導更多員工自覺踐行企業文化,成為企業文化的代言人和傳承人。
東方基金表示,在公司發展方面,公司確立了思路和長遠目標,堅持匠心精神、工匠意識,不斷打磨和修煉自身優勢和核心競爭力;在投資研究方面,培養并堅持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理念和投研文化,構建并不斷壯大自身專業化、平臺化、體系化的投研團隊,切實提升自身基礎研究能力和投資管理能力;在激勵機制方面,公司堅持長期化視角,健全長效激勵約束機制,通過績效遞延和跟投機制等,建立基金從業人員與基金份額持有人利益捆綁機制。
不少公司還設立了專項經費用于行業文化建設。富國基金于2019年12月制定了《富國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文化建設三年工作計劃》,基金公司通過進一步落實制度機制,建成了具有富國特色的企業文化生態體系。2021年富國基金投入行業文化建設總預算為1269萬元人民幣;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自2020年起每年提取一定比例的營業收入作為文化建設專項經費。
關注中國財富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