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香 > 正文

從先秦到現代,一部潮汕經濟發展史詩

2023-09-08 08:36 來源: ????? ? 作者: 0

分享至

潮汕地區三面為山地丘陵,一面向海,是“一個內陸比較封閉而有很長海岸線的地理小區域”[黃挺、杜經國《潮汕史》(上)],資源匱乏,交通不便。然而,歷史上的潮汕地區卻是中國東南沿海與國內外經濟聯系最為密切的區域經濟體之一。潮州是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明代中葉以后,韓江三角洲的農業耕作水平已顯著領先于珠江三角洲。1860年,汕頭的“條約開埠”使汕頭迅速發展為中國主要外貿口岸和略具規模的近代商業城市,潮籍居民與南洋諸地區的大規模、長時間“代際更迭”,在海外形成眾多潮人社區和潮文化圈,也使潮汕地區成為知名僑鄉。1980年,汕頭市躋身全國第一批經濟特區之列,再一次迎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1992年,汕頭、潮州、揭陽分設為三個地級市,潮汕地區形成了“多核多圈、錯位發展”的全域空間格局。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外歷史研究的地方化和區域性趨向逐漸受到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區域史和區域經濟史的研究成果大量出現。潮汕經濟的發展史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演化發展過程集合了中國經濟,特別是東南沿海經濟的結構變遷、制度變革以及與周邊經濟圈的多層互動關系,對于區域經濟史研究具有比較典型的樣本意義。從區域史研究的角度看,目前國內潮學(潮汕學、潮州學)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潮汕文化、社會、政治發展史等領域,而關于潮汕經濟發展歷史的系統性著述,特別是關于潮汕工業史、農業史、外經貿史、城市史、財政史、金融史的系統著述似較少見。在此背景下,潮汕歷史文化研究會、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和《潮汕文庫》編委會,出于對編撰《潮汕經濟史稿》的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的深刻洞察,聘請陳鴻宇教授為全書主編,主持全書的編撰。

《潮汕經濟史稿》全書分為上、中、下三冊,約170萬字。上冊為《潮汕經濟史稿》的古代部分,敘事自先秦時期始,至第一次、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后止。中冊為《潮汕經濟史稿》的近代部分,敘事自1860年汕頭開埠始,至1949年止。下冊為《潮汕經濟史稿》的現代部分,敘事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始,至2010年止。全書描述了各歷史時期潮汕經濟發展的背景、主要動因、基本特征、演化過程及其對潮汕地區社會、文化發展的影響,重點揭示隱藏其后的潮汕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與運行機理,并對需要進一步研究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點問題進行了梳理。

縱觀《潮汕經濟史稿》全書,該書具有以下比較顯著的特點:

(一)尊重既有成果,研究較為深入,撰寫認真審慎

一是全書整體設計較為完整。該書以1860年汕頭開埠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兩個時間節點,借助經濟學研究和歷史學研究的常用范式,系統闡述古代(1860年以前)、近代(1860—1949年)、現代(1949—2010年)各歷史時期潮汕經濟社會的發展狀況。由于古代經濟的類目難以細分,且因早期史料有限,本書上冊依照此前經濟通史的較常見做法,將上冊40萬字分為“實時背景”“城市和人口”“商業和交通”“農業”“工業”五章,各章再依照“秦漢六朝”“隋唐”“宋元”“明清”四個時期順次闡述,使該冊的條理脈絡更為清晰。中冊(近代部分)和下冊(現代部分)則沿襲方志編制“橫排豎寫”的基本體例形式,橫向上分列潮汕工業、農業、商業、對外經貿、交通、城鄉建設、財政稅收、金融、公共服務九個基本領域的發展歷史,豎向上每章依時間順序記敘了該領域發生的標志性事件和重要的數據資料。中冊和下冊的第一章分別為該冊的總論,中冊還分別論述了隨著潮汕商貿網絡、商品結構、商貿形態的近代化,潮汕經濟如何“因商而興”、汕頭市區城市形態如何“順商而變”兩個相對獨立的研究專題。這樣的結構設計有助于讀者把握全貌,同時兼顧研究的重點和難點。

二是通過有效的統籌互補,發揮主編和寫作團隊的群體優勢。本書主編陳鴻宇教授長期從事區域經濟學理論的研究與教學,在區域經濟學和區域經濟史方面頗有建樹,2011年被授予“廣東省首屆優秀社會科學家”稱號。2016年,陳鴻宇受聘《潮汕經濟史稿》主編后,隨即建立了由汕頭、潮州、揭陽以及廣州、上海、北京等地專家學者組成的22人寫作團隊。針對該書是潮汕歷史文化研究會、潮汕歷史文化研究文化中心首個集體編纂項目、大多數作者缺乏經濟史研究經歷、文獻資料不充分的實際情況,寫作團隊在陳鴻宇教授提出的初步提綱的基礎上,用一年半時間收集相關研究文獻資料,分頭開展初步研究,擬定詳細提綱,再進入初稿寫作。陳鴻宇教授和各分冊副主編分別指導和參與審稿。2016年以來,陳鴻宇教授數十次往返于廣州與汕頭之間。2020年7月到2022年9月,陳鴻宇教授最終完成全書三冊的統稿。本書顧問中山大學陳春聲教授、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林倫倫教授認真審閱了全書稿,對全書多次提出指導性意見,對于本書質量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是尊重史實文獻,研究方法審慎嚴謹。數十年來,潮學(潮汕學、潮州學)研究成果和文獻數據汗牛充棟。寫作團隊一開始就認為,就自身的研究基礎和資料準備而言,尚不具備編撰一部較為規范、完備的潮汕經濟史的能力。而潮汕經濟運行的所有基本范疇,都基本根植于潮汕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之中,并已經見諸關于潮汕歷史文化研究的諸多著述?!冻鄙墙洕犯濉分荒茉谧鹬?、學習前人既有的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認真梳理、歸納、提煉出對潮汕經濟運行的規律性認識,以避免閉門造車,少走彎路。

(二)重視多學科交叉研究,突出理論分析和歸納的特色

經濟史的研究“時間上是歷史的,內容上是經濟的”。目前國內從事經濟史研究的人員主要來自歷史學和經濟學兩個學科,均具有各自的研究特色和優長之處。寫作團隊注意協調發揮歷史學科和經濟學科背景研究人員的作用,努力做到多學科互補。如該書的上冊(古代部分)編著者李宏新,是潮汕地區的考古和先秦史研究專家,這一冊的主要觀點就大量利用潮汕地區考古發現的一系列新成果加以佐證。

又如在《潮汕經濟史稿》的中冊(近代部分)的總論部分,陳鴻宇教授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綜合運用統計法、比較法、文獻法,通過對1860—1949年間的大量數據文獻的比照分析,認為19世紀中葉之后潮僑、潮貨、潮文化要素對東南亞地區的持續輸出,共同推動了海外潮人社會、海外潮貨貿易網絡和海外潮文化圈的生成;而海外潮人社會、海外潮貨貿易網絡和海外潮文化圈對潮汕本土僑鄉、潮汕產業體系、潮汕城鄉文明之間的回饋和再輸出,使近代潮汕經濟與東南亞地區形成了海外移民、國際貿易、文化交融三個維度相交織的往復循環關系,以此提出了基于潮汕經濟與東南亞地區之間多維度循環關系的近代潮汕經濟運行的理論范式。這一研究范式為今后潮汕經濟史的研究開辟了新的路徑。

再如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近代汕頭城區的市政改造是當時中國為數不多的、完全由中國人自主實施的成功范例?!冻鄙墙洕犯濉分袃裕ń糠郑┲?,作者運用經濟學、城市學、公共治理理論等,提出了“順商而變”1860—1949年間汕頭市區城市形態演化的主要動力的觀點,著重分析了1923年《汕頭市政之工務計劃》這一計劃編制及實現過程中的設計理念、經費籌募、政商關系等若干帶有普遍性的理論問題。

(三)以史實和數據說話,使研究成果具有較鮮明的思想性、時代性和前瞻性

《潮汕經濟史稿》的最大特點,就是通過對大量歷史數據的梳理分析,展現潮汕經濟各項重要經濟指標的中長期演化走向,借以澄清當代潮汕經濟史研究的若干認識。

1949—2010年是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方向、發展機制和發展格局發生多次全局性更迭的時期。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潮汕經濟歷史的研究問題,本書下冊(現代部分)各章通過對工業、農業、外貿、財政、金融、公共事業等方面的主要指標的歸集比較,認為這一期間貫穿潮汕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表現為:發展方向是“因商而興”還是“因工而盛”;資源配置機制是以“分散自主”還是以“集中整合”為主;空間格局是“單核多層”還是“多核多圈”。陳鴻宇教授運用區域經濟學的“核心-邊緣理論”對這三個方面矛盾的歷史演化過程進行分析,闡述了區域經濟發展方向、發展機制和發展格局三組矛盾的互動與組合,導致潮汕經濟呈現出對應的階段性特征。他進而指出,1992年以后,隨著汕頭中心城區的工業化進入成熟期,潮州、揭陽及各縣、鎮的工業化、城鎮化提速發展,潮汕經濟運行呈現出以三次產業協同發展為主要方向、“自主分散”為主、“集中整合”為輔的資源配置主要方式,形成了“多核多圈、錯位發展”的全域空間格局的基本特征,從而明確了對1992年潮汕地區三市分拆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評價。

又如在《潮汕經濟史稿》(下冊)中,作者努力通過歷史性指標的比較研究,指出20世紀50—70年代潮汕地區的計劃管理體系是不完整的,所以出現了占據“半壁江山”的集體所有制企業;20世紀90年代之后,潮汕地區工業化、固定資產投資、城市化的重點如何轉向潮州、揭陽和非汕頭主城區周邊各縣區,汕頭的“一城獨大”的條件為什么必然改變。這些觀點都具有鮮明的針對性和創新性。

(作者:陳小庚,南方報業集團資深媒體人、閱讀推廣人,原廣東《南國書香節》顧問)

00.png


《潮汕經濟史稿》(全三冊)精裝

陳鴻宇 主編

ISBN 978-7-5166-6804-7

新華出版社 2023年9月



責任編輯:周富祥

關注中國財富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

APP客戶端

手機財富網

熱門專題

JiZzJiZZ国产免|国产网红直播造人在线播放影院|88888888欧美洲视频在线|国产高中生在线|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